当前位置:首页 >> 角茴香

内蒙古立足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保护性耕作节菖蒲细叶水芹非洲鸢尾木橘属鬼针草

2022-09-10 12:51:52  鑫华农业网

内蒙古:立足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部倡导的重点农机化技术,对于保护农牧业生态,保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机化司的部署和指导下,内蒙古农机系统精心设计,周密实施,努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有耕地面积1亿亩左右,70%为旱作耕地,有可利用草场约11亿亩,大部分为干旱半干旱草原,全区多风少雨,年均降水从西到东为100—500毫米,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生态脆弱。我区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新世纪,我区抓住农业部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和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机遇,乘势而上,配套投入,全面推开。目前,已有11个盟市64个旗县承担了自治区项目,47个旗县实施农业部示范项目,14个旗县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到2011年,全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548万亩,比上年再增143万亩,继续保持保护性耕作面积全国第一。通过十多年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由过去小面积试验示范走向大面积推广;由项目投入引导,走向农牧民自觉接受并能动应用;由个体农机户零散作业,深化为农机服务组织专业化、社会化服提供共同交换的平台务作业。建立了成熟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技术模式呈现多样性,机具投入大幅增加,技术水平、作业质量和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提升。整体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技术工艺成熟,机具配套体系完备。我区确立了以作物根茬保留、少耕免耕、破茬播种、隔年深松以及牧草免耕补播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普遍适应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实际;并根据气候、土壤、作物品种不同,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技术工艺。如山旱区实施的莜麦、油菜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合理轮作技术模式;水稻种植区实施的留茬越冬、春泡田水、耙茬插秧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等。通过多年试验选型和与之相对应的机具研发,形成了适应于技术模式应用的机具配套体系,达到了技术应用与机具装备有机协调,保证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

(二)技术应用科学合理,效果明显。经过多年多地区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的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保肥、抗旱、保护生态和节本增效效果。与传统耕作相比较,提高农田土壤含水率9.%,增加有机质含量0..94克/公斤,减少农田大风扬尘%,亩均节约作业成本元,农作物增产%。在退化草场实施以松土补播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植被覆盖度%,根系增加1.6倍,提高牧草产量倍。

(三)农民认知度高,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十几年精心试验研究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显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增强了农牧民应用此项技术的信心和自觉性。目前,保护性耕作铁竹属技术覆盖的64个旗县直接应用这一技术的农牧民达到5万多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适宜这一技术应用地区的盟市、旗县政府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列入政府的农牧业和农机化工作重要内容,加以研究部署,推动工作开展,把部门工作变成了政府行为。如保护性耕作技术集中推广地区呼伦贝尔市市旗两级政府多年坚持对项目的配套投入,并单项投资进行机械深松补贴,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80万亩,占自治区保护性耕作面积的60%以上,在全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措施。为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期顺利实施,各相关盟市、旗县均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农机、农牧业、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机部门。行政上统一管理,技术上分工协作,做到任务到人,服务到位,技术到户,明确任务目标、工作进度和技术内容。领导小组负责搞好资金筹措,保证项目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足额到位。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有关单位组织项目实施,落实资金管理,制定工作方案,规范档案管理,开展项目测试,收集、分析、整理文字及影像资料,编制项目操作规程、总结、报告等有关材料。农机系统内部分工协作,农机管理、推广、鉴定、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实施,并按业务职能承担相应任务。工作中注重充分发挥基层农机部门的作用,因地制宜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吸收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参与实施,攻克技术和机具难关。

(二)搞好政策和资金保障。2005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意见》,把保护性耕作推广作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来抓,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用于自治区试验示范项目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倾斜,优先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优先补贴保护性耕作示范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补贴资金进行叠加补贴,补贴比例达到%,吸引更多的农牧民特别是服务组织购买和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各级政府普遍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不断增加配套资金投入,2011年盟市、旗县财政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投入达到1600万元。

(三)充分发挥项鞘冠菊目和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区64个部省级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旗县统一制订了规范的技术标准、装备标准、工艺流程、实施路线和管理制度,并得到严格落实。项目实行梯级管理,即对有积极性的单位先“自费上车”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然后择优列入自治区试验项目序列,再优中选优升级为农业部示范项目、工程项目。每轮项目升级提炼,均产生一批创新型典型经验做法,逐级总结推广,指导全区面上工作。如赤峰市喀喇沁旗采取措施,落实“五到位一结合”,“五到位”即乡村组干部认识到位、作业补贴到位、管护到位、群众互相监督到位、技术人员到位,“一结合”即农机农艺有效结合;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通辽市科尔沁区均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联动农机大户,积极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机具作业,建立作业信息发布平台,解决一家一户小地块与标准化、规模化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难题。

(四)不断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推进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变农机部门主导为确立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农牧民的能动性,积极承担项目建设和示范任务。仅2011年,全区举办保护性耕作集中培训班1342期,现场演示664场,培训农牧民20.5万人次,培育了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内每个行政村选择2个左右示范户作为典型,发挥引导带动作用。二是对保护性耕作农机示范户和种植大户采用合同管理方式,与所在旗县农机管理部门签订农机作业合同和种植合同,搞好农机与农艺结合。合同明确职责分工和权益归属,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落实监测管理;同时,组织科技人员跟机跟班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并配备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农牧业等项技术指导。三是按照农艺措施要求,合理选用作业机械,并根据农牧业技术更新进步情况,创新农机技术;以农机技术进步引导农牧业技术革新,通过农机农艺结合,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相互促进,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努力探索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路子。农村牧区耕地草场流转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不断推进,给规模化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空间。我区抓住机遇,一是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培育农机大户、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利用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的能力,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加入到社会化服务中,实现大面积推广。这种做法在赤峰市得到普遍采用,当地利用购机补贴等政策引导,给农机专业合作社合理配备保护性耕作机具装备,下达保护性耕作任务,实现了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二是发挥农垦系统、家庭农牧场土地集中连片、装备先进、作业成规模、经营者接受先进技术快的优势,组建保护性耕作专业作业队伍,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区,大规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全区农垦系统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达到500万亩以上,占到全区的30%以上,成为这一技术应用的主力。三是抓住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契机,结合玉米、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的大规模兴起,及时规模化推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留茬免耕技术,开展水稻冬季留茬。目前,全区依靠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面积占到约40%。

三、体会和建议

(一)政府支持、政策得力,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成功推广应用的保障。我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施行保护性耕作机具购置累加补贴政策,引导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农场增加保护性耕作机具装备,开展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进行规模化作业,有效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都离不开政策支持,自治区及部分地方政府程度不同地中国始终是我们的战略要地投入资金,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建设农机化示范园区,推动农机规模化生产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性耕作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试验研究项目也好,示范推广项目也好,都是探索和验证技术工艺路线,引导农牧民实施的前期项目。项目周期较短,投资有限,往往做好前期,后期难以维持,效果尚未达到,项目已经结束。此时,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乌拉盖垦区为持续发展好保护性耕作,管委会就出台了政策:乌拉盖垦区二类耕地只有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可进行播种,否则不允许耕种。农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常年进行监督。由此,几年来,乌拉盖垦区保护性耕作才得以维持在每年10万亩以上。

(二)农机部门的努力工作,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显效的重要支撑。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技术措施,也是一项公益事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需要政府支持、政策给力、资金投入,但如何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有效投入,则考验农机部门的工作能力。因此,农机部门要向政府领导勤汇报,多沟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将保护性耕作由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以提高各级政府对推广保护性耕作支持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同时,在机制建立、工作创新、提升思路方面,农机部门应能够沿着政府的农牧业发展战略,当好参谋助手。

(三)农牧民的能动性参与,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持续深化推广的关键。耕地和草场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牧民是农牧业生产的主体,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承担者和受益者。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滨海前胡否得以持续推广,工作能否持续深化,关键在于农牧民的主动、自愿和广泛参与。因此,建立与农民利益攸关的机制,合理的政策引导、思想启蒙、技术传授十分必要。如锡林郭勒盟的试验研究项目,由农牧民作投资主体、实施主体,项目资金以补代投,形成了项目承担单位扶持资金和技术,农牧民投放籽种、化肥等,实行自我管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机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四)先进技术与先进生产方式相结合,是深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驱动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必须依托规模化、社会化的现代生产方式,必须有利于先进农牧业技术融合,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必须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坚持“三个必须”,纳入自治区当前农牧业发展战略体系,引入先进生我国最近几年来不断新建的高铁项目对拉动国内防水涂料市场需秋分草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产方式,立足提升生产力,才得以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将内蒙古建设成我国北部边疆生态保护屏障,保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稳固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紧抓两个支撑点不放松,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普及应用,二是发展机械化节水农牧业。内蒙古农机人将奋力工作,建议农业部予以大力支持。

黑龙江肝病三级医院
重庆正规医院哪家好
江苏徐州甲亢二甲医院
兰考县妇幼保健院专家团队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